2016-12-19 杨佩昌 杨佩昌看德国
德国雾霾为何神奇消失?
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草坪,还有大片的森林,这是德国随处可见的画面。空气清新,天空蔚蓝,似乎德国从未有过雾霾一样。
其实不然,德国也有过雾霾,不仅空气受到污染,而且河流也曾经污浊不堪。以鲁尔区为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创造了举世属目的“经济奇迹”,而鲁尔区就是德国机械制造及重化工业中心,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行业高速发展,让该区雾霾不断肆虐,成了空气和河床污染的重灾之地。除了鲁尔区之外,西德多数地区也未能幸免。著名的莱茵河曾经一度是条鱼类无法生存的“死河”,慕尼黑、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科隆等城市上空也一直笼罩着迷雾。
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德国人不是去购买抗雾霾神奇,包括口罩,也没有往家里搬空气净化器,更没有安装防雾霾纱窗。当然,也没有去找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来论证,德国雾霾是中性的,与伦敦夺命大雾成分不同。
令人吃惊的是,雾霾很快从这个国家神奇地消失了。自1991年之后,德国再也没有响起雾霾警报,到了2007年,曾经一度困扰德国的SO2浓度下降到8微克/立方米。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2012年鲁尔工业区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站中PM2.5年均含量最高只有21微克/立方米。在德国其他地区,不要说农村,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也能欣赏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那么,德国人为此到底做了什么?
他们选择了主动向雾霾宣战,而不是被动的自我保护。对雾霾的治理,可以说两手都硬。第一只手是法律严、实施硬,法律法规的实施没有任何商量余地。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政府的环保计划,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Bundes-Immissionsschutzgesetz)颁布,对S02、H2S和No2开始执行严格的污染限值。该法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德国政府积极促进能源转型、环保能源开发、严禁废气废水排放、积极推进废水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而且加强大了执行和监督力度。同时,运用技术手段限制废气排放、加强监督管理、促进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国家对新型能源提供补贴,给风电和太阳能提供更好的入网条件和价格,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作为汽车大国,德国有关部门对汽车尾气的排放严格设立排放标准,对小汽车、轻型车、重型卡车、大客车设定排放限制。通过对车辆严格的排放检测,大幅降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尽管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但在城区一般都限制在50甚至30公里每小时,甚至在城郊也采取车辆限行措施,如在慕尼黑市就设立“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
德国法律法规的实施从不打折扣,尤其在环保领域更是明显。德国垃圾分类极其严格,公民对家庭的垃圾分类是项义务,同时政府的垃圾回收站对各类垃圾也专车回收,而绝对不会把民众已经分类的垃圾又倒入同一辆垃圾车。
同时,德国的城市规划也处处反映出环保理念。大城市看不到高楼大厦,也没有复杂繁琐的立交桥,成片的森林在城市随处可见。即便在慕尼黑这样德国房价和地皮最贵的城市,其市中心竟然修建了一个很大的森林公园,充分证明了德国人“让森林拥抱着城市,让城市依偎着森林”这样一个环境和人相互融合的城市规划理念。不管是在柏林还是慕尼黑,大面积的森林公园一律让人工化设计让位给自然,公园里看不到人工的花哨及假石流水。成片的森林、茂密的植被、自然清澈的河流、与人和谐相处的野生动物,森林公园像大城市之肺一样呼吸着,城市上空蓝天白云。
硬性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力的行政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德国的环境。但是,如果没有民众的全力配合,效果不会如此明显,成果也难以持续。可以说,今天德国的环保成就是和德国民众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民众对环保的支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