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井变陷阱,根子在没人管。目前的说法是,谁打的井谁负责。可现实是,村民并没有这个安全意识。填埋或者加装井盖,费时费力又费钱,好多人根本不干,一弃了之,造成野井丛生,事实上弃管。
吃人枯井调查
有人会说,打井人撂开了手,也该有相应的部门管起来,哪怕在井沿儿上支个警示的牌子也好啊。城市里,路上的污水井没了盖儿,总能找到责任单位。就算一时寻不见,城管部门也会加装围栏或者警示牌。
但在农村,这种想法却显得“奢侈”。为什么?因为农村没有城里这么完备的公共管理体系。我们或许有这样的记忆:村里的土路赶上下雨,保准变泥路,一踩沾两脚不说,汽车轧过留下深深的车辙,坑坑洼洼,走起来更费劲,可就是没人出来平一平、垫一垫。如果不是赶上新农村建设,很多村庄的泥泞还得一直持续下去。
吃人枯井调查
枯井弃管,折射出农村公共管理缺失。一些村委会面临建制不全、人员老化问题,管理、服务、动员能力都很弱,没有啥存在感。再加上外出务工造成青壮年人口长年不在村,空心化程度加深,公共事务成了一块长期补不上的短板。
由此可见,要消除坠井悲剧,加强农村公共管理是治本之策。首要一条,基层组织要强起来,村里事要有人管;具体策略上,要对废井、枯井摸摸底,数量有多少、分布在哪里,是深是浅,是大是小,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或加盖,或填封,一口一口处理。村里力量不够,县里市里要帮;还有,立足当下,既然有村规民约明确“谁打井、谁管理”,打井人的责任要想法夯实。不能受益是你的,受累你跑了!
此外,完善管理可能需要时间,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却是刻不容缓。家长要牢牢握住孩子的小手,多做警示教育,让他们的身影远离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