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超人”李嘉诚另一面:娶了有钱舅舅的女儿 少拿工资为了避税
文/谭洪安
在自己90岁这一年,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宣布正式如期退休。
没有人可以否认,李嘉诚在华人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关于他的那些传奇。但如此的存在,只能让李嘉诚以超人之形象示人,并为他人引用、解读。光芒之下,李嘉诚的另一面,往往为人所忽略。
想要理解李嘉诚传奇的一生,又不得忽视他的另一面。
1
超人”李嘉诚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呢?
早上6点前起床,从香港岛南部深水湾道的家出发,下山去附近的9洞高尔夫球场,并确保能在7点以前打出第一杆。他可能和住在香港高尔夫俱乐部附近的亿万富翁一起打球,也可能和他公司里的某个高管打球,亦可能和一个他想作出判断的新生意伙伴打球。
10点,李嘉诚到达办公室。自从位于港岛中环中心商务区的70层高的长江中心落成之后,他的办公室就一直在那座高耸的塔楼的顶部,那儿几乎被一个游泳池占满了。
李嘉诚做的第一件事是查阅报刊,看看有没有和他或他的公司相关的报道。他用英语和别人交谈,但喜欢阅读中文,因此,英文报刊中的有关部分在他到达之前就已翻成了中文。
李嘉诚也很关注经纪业对他公司的评价,那些激起他怒火的撰稿人将接到他助手的电话,或是收到他的律师函。哪家报纸使他难看,他就会撤销那儿的广告。
李嘉诚会拿着文件、信件,打电话给一至数个高管,或者直接召他们前来商谈。公司里的电话系统让这些人知道,这是大老板的电话。
上午11点30分,李嘉诚开始做按摩。此后,还要去处理更多的管理事务,13点吃午餐,当然是工作餐。午饭后,他在办公室里工作两个小时,16点回家。17点,他很可能会再做一次按摩,之后,也许会在18点30分与生意伙伴玩纸牌。
最终,商务晚宴后,他于22点就寝。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循环下去。
不过,今年5月10日之后,他这份极为缜密而几乎一成不变的日程,很可能要做出改变。因为从那一天起,还差两个月就年满90周岁的李嘉诚,将会正式退休了。
为我们解密当代最受瞩目的华人富豪日常工作点点滴滴的,是资深中国事务观察家乔·史塔威尔,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亚洲(主要是香港和北京)从事新闻工作,1997年创办《中国经济》季刊。2007年,他出版《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一书(中文版2011年在中国内地印行),上述所引场景,即来自该书。据作者说,这段描述“依据的是大量非正式采访”。
2
李嘉诚纵横商海70余年的财富传奇,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此无须赘言。鲐背之年,含笑引退,更让他在华人世界商业圈神一般的存在,再添若干光环。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回头看看李嘉诚“封神”的漫长生涯中一些未必为人所知的细节,也许不无意义。
李嘉诚就总是说,自己是教师的儿子,父亲于1940年身无分文来到了香港。长江集团官方网站上写道:“为了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李先生不到15岁就辍学,在一家塑料贸易公司找了份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1950年,他的勤奋、谨慎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长江实业。”
事实上,李嘉诚读过几年书,后来在一个富有的舅舅那里工作,舅舅的家族拥有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他能跻身香港重要的二流大亨之列,事业得以继续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娶了老板——也就是那位有钱舅舅——的女儿。李嘉诚一开始所经营的企业,其实是属于他岳父的,他只是进一步做大了生意而已。
当然,在香港及东南亚的华人大亨们的起步阶段,跟老板的女儿结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于那些不能依靠父业来为自己的事业铺垫的未来富豪来说,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妻子的家庭产业。李嘉诚不过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无可厚非。
3
李嘉诚就很乐意向人们展示他节约的嗜好,常常提起他戴了好几年的廉价精工手表与西铁城手表。他的一位高级职员回忆说,他常听李嘉诚抱怨自己戴的手表是“该死的手表”。而这廉价手表已经成了他的象征。在《财富》杂志一次难得的采访中,李嘉诚也没忘记搬出手表的主题。“你的表太奢侈了!”他对采访者说,“我的比你的便宜多了,不到50美元。”
让李嘉诚引以为豪的另一件事是,他从上市公司中获取的工资很少——2005年,从他的长江集团旗舰公司中,他只得到了1万港元的工资。但有一点却未被提及,即在香港工资要征税,而股息却不用交税,所以大亨们常常利用后者来避税。
比李嘉诚年长半岁,又是生意上长期好伙伴的恒基集团老板李兆基(他已于2015年交棒退休),据说在20年内,仅仅从恒基地产旗舰公司的分红就有1.5亿~3亿美元。他用这些钱在美国买了3万套公寓及别的资产。归根到底,“二李”并不是靠微薄的工资收入生活的人。
这两人的故事或许可以说明,尽管有保护金钱的本能,以及向员工展示节俭的深思熟虑的商业手段,但人们所听说的大多数富豪们生活节俭,却并非事实,他们只是“选择性节约”而已。
亚洲大亨们与媒体的关系,不只是大亨要逃避媒体那么简单,这大概是对大亨们生来就谦虚这种说法的最有力驳斥。有机会接近他们的人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大老板们有多么自恋——他们公司的接待处到处都是关于他们的作品。对那些市场上极有影响力的杂志,如《财富》、《福布斯》和《远东经济评论》等,只要其记者不追根究底,大亨们还是愿意给予稀少的公开采访机会的。
前面引述过李嘉诚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李嘉诚的公众形象是沉默寡言,他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报,办公室里保存了各种关于他的文章,当读到批评他的人的名字,他习惯用荧光笔在空白处作记录。据香港报纸的管理者们说,任何李先生坚决反对的事,都会转化成他公司广告开支的削减。比如《南华早报》在2003年11月(几乎20年后)提到了1986年李嘉诚被指内线交易一事,李嘉诚的公司立刻撤销了与该报签订的广告合同。
香港以“国际贸易自由港”的傲人形象蜚声世界,但在香港,却有另一种看法颇具市场:本地的经济却少数顶级大亨所操控,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是香港每个亿万富翁财富的基本。香港和新加坡一样,都因面积狭小,存在结构性的土地稀缺,自19世纪起,无论从区域标准还是国际标准来看,这里的房地产价格一直非常昂贵,而且波动相当大,投机的回报率也很高。
4
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但香港集装箱的终端运输费用又堪称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其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其他人均GDP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主宰香港集装箱终端运输的股东,都是房地产大亨,而李嘉诚辉煌事业的两大支柱,恰恰就是地产和港务。早在2007年时,李嘉诚的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就拥有香港24个停泊港中的14个泊位,于是,他成了这个群体的领袖。
李嘉诚的百佳连锁超市和英资怡和集团的惠康超市,一度占了本地百货贸易的七成;李嘉诚旗下的屈臣氏集团和怡和控股的万宁公司,也几乎占了全港药品销售的七成。有新来的实力不俗的零售商竞争者抱怨说,他们的送货车根本进不了由李嘉诚控制的居民区和办公大楼。李嘉诚还是香港电力生产的双寡头之一。
尽管李嘉诚在香港的新闻报道里经常被称为“超人”,但他的投资事业中,既有不合时宜的买卖,也有经过长期痛苦的努力才能盈利的收购来的公司企业。
20世纪90年代早期,他在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许多亚洲国家的移动电话与传呼机市场上的投资,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是90年代末期,他的橙子电话公司使他大发横财。后来,李嘉诚又投资3G,很长时间内亏损严重。1987年,他转向了从事石油业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随后又投入更多的资金增加了股份,但这次投资带来的却是连续几年的亏损和账面价值的降低。
这些投资过程中,来自港口、零售、电力以及其他香港大型业务的核心现金流量保证了李嘉诚各种成功或不成功的扩张。这一点,也许才是“超人”之所以能作为少数幸运的竞争者生存下来的根本原因。
在香港与东南亚的华人商界,“关系”很重要,因为它是产出成果的重要保证。大亨们一方面忙于磨合与当地政府官员的关系,一方面彼此之间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往往会出于共同利益合作投资。但大亨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又相当的复杂、微妙。
李嘉诚通过并购取得原属英资的香港和记黄埔后,聘请西蒙·莫瑞来管理这家企业。据莫瑞忆述,他上任不久,收到了新世界集团董事长、亿万富翁郑裕彤的邀请函,请他见面随便聊聊。因为郑裕彤跟比他小三岁的李嘉诚,是有名的高尔夫球和桥牌上的伙伴,这一切看似非常正常。但当莫瑞向李嘉诚提及这次邀请时,后者的反应却令他感到惊讶。李嘉诚严肃警告他:“要提防这些人,他们几乎与我们一样聪明。”莫瑞私下觉得不解:”从理论上说,他们是朋友。”
在《亚洲教父》一书所附“人物表”的李嘉诚一栏里,史塔威尔写道:将来,李嘉诚帝国会被分成三等份,分别由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他的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继承。
2018年3月16日下午长和集团发布的李嘉诚正式退休公告中,这位神奇的老人说:“日后我会做集团的资深顾问,同时我还会披上我新的战衣,我会投入到基金会的工作。”可以肯定,他兑现了多年来制定的退休计划和承诺。人们的目光,开始要更多地投射到一直活在老“超人”耀眼光环之下的二代接班人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