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龙吟》已经正式大结局了,《军师联盟》上下两部也是去年不可多得的好电视剧,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了,有种还没看够的感觉。不过对于《虎啸龙吟》最后的结局应该怎么评价呢?《虎啸龙吟》并没有全部按照真实历史来拍,甚至有很多观众在看了前面的剧情以后认为是在洗白司马懿,但是到了最后几集编剧完全是按照真实历史来拍的,曹爽三族被杀连三岁的小孩子都不放过,为什么司马懿黑化以后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人呢?
我最近最爱的一部剧,马上就要完结了,失落。
回想自己从上半部开始,一直追剧到现在,有时看到半夜4点都不舍得睡觉。
演技在线、剧情精彩、细节好评…
看起来酣畅淋漓,这部剧就是——《虎啸龙吟》。
现在播出的剧情里,垂垂老矣的司马懿蛰伏多年,终发动“高平陵事件”,从曹爽手中夺回朝堂大权,随后诛灭了曹爽三族。但此后不久,司马懿的一生也画上了句号。
无论是里面复杂的政治权谋,还是战争场面,都让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感到痛快。
高平陵事件
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在政治权谋中,不同人物之间亦敌亦友的惺惺相惜和互相利用;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让人物更丰富立体;更设计了颇多有隐喻的细节,每次细细回想,都回味无穷。
编辑部也时常讨论这部剧的情节设置。看到大家都很好奇,于是我们列出了剧中四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关系和七大疑惑性细节。
曹叡和辟邪司马懿和诸葛亮“心猿意马”的归宿司马懿背曹叡下皇帝位…………
借着即将收官之际,专访了该剧导演张永新,好好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涉及轻微剧透)
先放我最喜欢的一对人物关系!
曹叡VS辟邪
“互相依存”
张永新:辟邪在剧中是曹叡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不仅仅具有一个政治功能,他更多是需要和曹叡的性格瑕疵形成搭配。性格残缺如曹叡,竟然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个知心人。而历史当中曾明确记载,曹叡好男宠,好穿女人衣服,但在剧中,我们并没有刻意强调他和辟邪之间微妙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呈现为相互依存。
虽然很多时候大家都恨不得第一时间用板砖把他拍死,然而如果观众审视这个人的一生,也会发现他有很多可怜之处。例如曹叡之死,对于辟邪来说是整个世界全塌了,因为他这一辈子就是为了曹叡而生,也为了曹叡而死。他爱曹叡之所爱,恨曹叡之所恨,从这个角度看,他确实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
而辟邪在临死之前,司马懿给他送去衣服,他说“谢谢太尉,谢谢你把我当作人”,这其实也体现了这个人身上可悲、可怜,甚至于可敬之处。
这个片段很好看
司马懿VS曹丕
“好哥们——君臣”、“既用且防”
张永新:司马懿与曹丕的关系,跟他与曹操的关系完全不同。他与曹丕从一开始基本属于好哥们,历史当中,在曹丕获帝位的过程中,司马懿也起到了一些作用。所以证明他两人之间在执政理念上有相似之处。
但当曹丕成为君,司马懿变成臣,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极为复杂了。他们是像兄弟一样的君臣关系,但又不能完全信任,曹丕对司马懿其实是既用且防。
司马懿VS曹叡
“依赖”、“猜忌”、“驾驭”
张永新:曹叡是司马懿“背”着王位上的,加上曹丕将司马懿定为“托孤重臣”,所以曹叡的政治生命应该是完全依赖于司马懿的。
但曹叡小的时候眼睁睁看着父亲杀掉了自己的母亲,而且为了自保,他还要认郭照为母亲,所以他的性格极其残酷、粗劣,并且不按规矩办事。这也让他在面对臣子司马懿的时候,内心更加矛盾,无法互信,充满猜忌。而且他驾驭权臣的手腕比他父亲更加凶狠,这也让他们之间的博弈更深不可测。
司马懿VS诸葛亮
“亦敌亦友”、“惺惺相惜”
张永新: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关系可谓是“亦敌亦友”,相互欣赏。
剧中,司马懿不止一次表达他把诸葛亮奉为自己的师长。即便历史当中司马比诸葛还大几岁,但这丝毫不影响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尊敬,把他视为亦敌亦友。历史中,司马懿也曾评价诸葛亮为“天下奇才”,司马对诸葛的政治、军事方面的才华是十分欣赏的。所以我们设计了譬如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梦境中相会,两个人隔空望月,但又各怀心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两个人其实是惺惺相惜的。
但若评价司马和诸葛谁更胜一筹,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诸葛和司马的博弈是以诸葛亮“卒于五丈原”而结束的,真正的胜败一目了然。但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种胜败不是全部源于两个人的作为,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军事动员力量等综合因素的一次博弈。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他与司马懿之间的博弈无疑是悲壮且充满遗憾的。
其实导演想表达的人物关系,在剧中基本都能看出来,演员的演绎还是比较到位的。唯独曹叡和辟邪的关系比较隐晦,但无论是曹叡死还是辟邪死,都是蛮戳心的戏。
导演为了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很多细节,有的细节贯穿全剧,例如那只叫“心猿意马”的乌龟;有的细节重复几次每次寓意都不同,例如司马懿背曹叡…
我们也找出了7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细节,让导演来帮我们解惑。
空城计
“空城计”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神交”创意来源于何处?
张永新:“空城计”是我们最纠结、也是耗时最长的一场戏。我们从剧本阶段就一直在改写,有几次都下到拍摄通告里了,但又觉得不成熟,直到杀青我们才把这场戏彻底拍完。
历史上并没有“空城计”,它完全是《三国演义》的戏说。而我们保留这场戏,是因为一个人、一张琴、一座城,竟然吓退15万军,这是非常具有可看性的。但假如双方真是这样悬殊,那为什么司马懿不进城呢?我们又必须给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我们还是从司马懿的角度来审视这场“空城计”。他和诸葛亮的“神交”,其实完全是司马懿个人的主观想象,这个想象里涉及到了学术界关于司马懿所讨论的“鸟尽弓藏”观点,即事情成功之后,曹叡会不会对司马懿过河拆桥。只不过“神交”是通过诸葛亮之口、通过两个人的博弈对话,把司马懿内心的顾虑表达出来。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也往前推进了一步,加入了司马懿个人的对话。实际上到了老年,司马懿会发现站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其实就是年轻时候的自己。这样的话观众会一目了然,“空城计”实际上不是司马和诸葛的“神交”,而是司马懿自己的博弈。
背下皇帝位
为何曹叡临死前让司马懿背他?
剧中出现三次司马懿背曹叡的情节,每个地方意义都不同:第一次是司马懿人臣仁义救曹叡;第二次是曹叡试探司马懿;第三次是曹叡托重任给司马懿,让他背起大魏天下。
张永新:我们想以一个互文的方式,为他们两人画一个句号。司马懿与曹叡缘起于你背我上皇帝位,所以缘结束也要结束在你背我下皇帝位。而曹叡让司马懿背负着的,也是他心念的大魏天下。
至于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像一个圆,虽然原点和终点相同,但时间流变,物是人非,两个人彼此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个人。所以“背下皇位”其实是值得玩味的隐喻。
扇子
司马懿与诸葛亮正式相见时,司马懿竟非常想要诸葛亮的扇子,并制造出一段幽默的两人调侃。为何要加入这样一段戏?
张永新:这个是我们现场做的尝试,我们希望把这个司马和诸葛的关系做的更具有现代人的逻辑。司马懿对诸葛亮是欣赏的,那假若我们把司马懿就设定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诸葛粉”,那两人见面的时候就会有粉丝见偶像的逻辑关系。一旦形成这种关系,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就会诚惶诚恐。
而扇子就是非常好的物化道具。因为扇子是诸葛亮的标配,从粉丝的角度,诸葛亮的每一个物件在司马懿眼睛里都非常“神圣”。“我虽不能至,但是我心想往之”。
所以后来在司马懿的梦境当中,他也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那把扇子。虽然最后还是让诸葛亮抢了回去,但却变成了一个有趣的、且能折射出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细节。当然,真正的历史并没有记载“论扇”这一笔。
反串何晏
为何要找女演员饰演“何驸马”何晏?
张永新:何晏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号称“三国第一美男子”。当时我们也考虑过请男性演员,但最终考虑到历史记载的何晏明眸善睐,“傅粉何郎”,皮肤极其的好,加上权衡一些综合因素,我们试着邀请女演员来扮演。
其实女演员在生理上和男演员还是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也费了很大功夫,从言谈坐卧走,声态形表,都请了专门的老师来辅导。
心猿意马
为何会设置“心猿意马”?这只乌龟有什么隐喻?为何在“上方谷”之战时,司马懿被箭射中,却安排“心猿意马”放在胸口,救了他一命?
张永新:“心猿意马”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它跟司马懿是互为镜像的。这只乌龟象征了司马懿一生的隐忍。而到这部剧收官的时候,我们也为“心猿意马”设计了最终结局,即司马懿在将死之前,在洛水河畔打了一套五禽戏,并放掉了“心猿意马”,并在人生的最后说了一句“去吧,我的心猿意马。”
其实这句话就是一种隐喻,“心猿意马”代表着司马懿一生的隐忍和抱负,在弥留之际,他才最终放开了自己。
鹰视狼顾
在最后,司马懿和司马昭曾经有一瞬间“鹰视狼顾”的对视,这个细节想体现什么内容?
“老狼”和“小狼”
张永新:这是我们有意识设置的扣儿。因为在《军师联盟》里,司马懿曾经有一个经典意义上“鹰视狼顾”,而如今司马昭也有这么一次“鹰视狼顾”,其实这两者可以作为一种互文来看。
我们在解读司马昭的时候,曾经设想过,司马昭所反映的某一种状态,其实也是司马懿诸种性格因素当中的一个。加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假如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鹰视狼顾”会有传承关系,也是体现了司马昭的狠戾与野心。
小幽默
除了“与诸葛论扇”,这部剧中也有司马懿“急赤白脸”的让司马昭唤其将军而非爹、“陈群挪脚”的神走位、以及曹叡将死之时,士兵冲进朝堂尴尬“抢戏”等逗趣的细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历史当中的司马懿真的很幽默吗?
张永新:这其实是我们的叙事策略。我们不希望把历史古装剧做的十分死板,所以我们力图去做情趣化表达。例如街亭之战时,司马懿“气急败坏”的跟儿子说“去晚了,什么功劳都是人家的了!”我们就想用这种直白的方式,把司马懿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把他从神坛打回为一个正常人,因为只有在儿子面前,他才有可能不修饰自己。从目前观众的反馈来说,他们不仅会会心一笑,而且也比较认同这种设定。
正史当中的司马懿其实好像没有幽默感,非常沉默寡言。他留下的诗歌也很少,唯一我读过的歌功颂德的一篇诗歌,也是写的毫无才气,与曹丕、曹植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但我们的剧毕竟不是正史,所以还是要考虑到戏剧性。包括我们也结合吴秀波老师自身的特点,合理改造了司马懿的性格,我认为在戏剧的范围之内是允许这种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