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有的人有一个这样的潜意识,那就是只要是记忆力好的人就会发现写作能力非常强,但是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你到头来你会发现其实写作和这些情况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有的就是其他反面是哪些方面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今日拜读了我十分喜爱的一位作家图特亚斯坦的一篇文章《记性决定文采!经常忘事的人,写不出好文章!》。其中图特君论述的关于记忆在写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让我心生疑惑。
一篇漂亮的文章离不开修辞,而在古罗马,记忆术就是五大修辞法之一(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语)。“修辞”的词义就是——修饰文辞,而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细节描写,便是一类强大的修辞。所以我们也知道,白描就是一种司空见惯以至于常被忽略的修辞手法。推而广之,我们不管写什么,写作活动本身都基于记忆。 因此,记忆能力好坏,从某个方面讲,决定了你的创作能力。
虽是文科出身,但我不是一个记忆力特别好的人,高中时每次语文背默题只能得到可怜的2-分(满分6),但我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在别人问我写作的方法时也曾提到:“你是不是记性特别好啊,知道特别多东西,所以才能写得那么好?”
我摇了摇头,在别人看来都能倒背如流的名篇名句对我来说十分困难。我还记得当时背诵屈原的《离骚》花了我好几天,还被老师罚抄三遍由于背的效果太差。
我一直认为,高考作文是当代网文的开端。那么,对于初学者们学习写作,记忆力好的人,是否写作水平一定高呢?
我敬爱的图特君也在文中举了许多关于记忆力对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影响的例子:
王勃六岁会写诗,九岁撰史论十卷,十四岁当官,且写下《滕王阁序》(也有说25岁写的,总之很年轻),古今天才无不如此。他们都很年轻,都没有多少人生阅历,小小年纪,感性经历有几何?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他们写出名篇。何以如此?无非因为他们是“神童”,神童都有两大必杀技,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从《滕王阁序》的内容讲,套路是有的,但是一般人无不惊叹它辞藻之丰富。虽然骈文本身就以华丽见长,而这个名篇的优势就在在于,既照顾了华丽,而又意境开阔。多变而不乱,繁丽而不腻。能看出作者的词汇储备远远在文本所呈现的水平之上,才能表现得如此游刃有余。
我背过王勃的《滕王阁序》,那些名句依旧朗朗上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这里,图特君着重强调了王勃是神童,而神童往往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将写作水平高的原因归功于王勃的记忆力好。
既然是神童,我们不妨看看另一位。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这样说道: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讲的就是一个神童小孩在不识书,不认字的情况下写出许多质量不错的文章。所以,对于神童的定义,单单从记忆力考虑,是不是过于偏面了?
我又扒了一下王勃的家庭背景:王勃的家庭,书香气息浓厚,才子非常多。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考中进士,做了官。王勃的从祖父王绩、祖父王通也是著名的学者、诗人。王通是隋秀才高第,曾任过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在家,专门讲学著书。父亲王福峙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王勃兄弟们从小就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国家政事,寻找机会上书献颂以自荐。
试想:如此的书香门第,孩子学习的起点在当时普遍的情况下会高到什么程度。普通人的孩子没事锄地务农,有点闲钱人的孩子去私塾接受大众化教育,而王勃在家中往往在举手投足之间就是引经据典,接触的第一语言便如同诗一样,对于诗词歌赋的把握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和随意。
这样的家境才是他写出的文章既有文采又不失意境的重要原因。
个人认为,王勃一目十行的原因不在于他的记忆力有多么好,而是在平时说话中都是读书人,提到书中的东西太多太多,他早已烂熟于心,所以随便看几遍便能记住,这给外人造成一个假象就是他一目十行,记忆力超群。
反观仲永,天资不知道比王勃高到哪里去了,写作完全是“无中生有”,但务农之家的条件限制还是决定了他难以取得像王勃那样的成就。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家境决定了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高低,而是说,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并不取决于他的记忆力,哪怕他记忆力超群,该写不出来好文章还是写不出来。那么,你要问了,什么样的人能写出好文章?
写作主要靠非凡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而不是记忆力。
尼采曾经说过:"有些人因为记忆太好而成不了作家"。
爱因斯坦也有言:“我不会记住一个字典都写着的物理公式”。
往往过于刻意的记忆会对我们的大脑带来更多负担,而影响写作的发挥。如果只是通过背背背就能提高写作水平,那古代有多少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的文章都该传世。中华诗词大会上的前三名都该是词作家。
记忆力不是写作水平高低的充要条件,写作是个很需要天赋的事。就像仲永,没读过书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
一般文化世家的话多少可以得到熏陶,从小爱写并长期训练的可以爬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那如果没有先天好条件,是否也可以写出很有质量的文章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你得做到如下几点。
①你是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联想到自己的文呢?
②能把看似无关的东西用到文中呢?
③仔细分析自己认为的经典好文,它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是怎么写的呢?
④要善于总结、归纳和反思,要一直整天每时每刻都想着写文的事,最好做梦可以梦到文中场景,你能做到吗?
记忆力,记住的还是别人的东西。而自己的东西,往往是自己对一件事留了心上了意,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悟。
当然,这牵扯到如何积累素材的方法,在这里,不得不提醒各位读者一点:
不要硬逼着自己去积累观察素材,一味地四处奔波做笔记,当然可以搜集一大摞五花八门的素材,然而这些素材是死的。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些观察到的素材从笔记本中搬到生动的文章中去,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感染力,显得像是硬塞进去的异物。
那么,我们到底在写文章之前该准备些什么?
记住你当时的感受。
比如我描写秋天,我仅仅需要记得对秋天的感受,也就是秋天所勾起的那种思想和感情,很重要。至于称为素材的那一切---人物、事件、个别的情况和细节,我凭经验知道,在一定时间内都万无一失地深藏在这种对秋天的感受之中。只要我在某一篇小说中一回到这种感觉中去,这一切就会立刻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倾注到稿纸上去。
我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内求法”。
王阳明有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写作,素材本来就已经在我们心中,何必去外探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