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游,不用花钱,又能饱览著名学府的风姿,更能沾沾象牙塔的“灵气”,这正是每逢暑假名牌大学游客盈门的原因所在。但这也让名校苦不堪言,毕竟学校不是景点,蜂拥的人群不仅让校方措手不及,还会因“接待”不周招来骂声。大学游,真的变成了游客的一厢情愿吗?
高校限客阻挡游人
正值大学游越来越火爆之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却开始“踩刹车”。清华大学已从本周起停止游客进校参观,贴出的告示中给出的理由,是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开学工作做准备。北京大学发出的今年暑假期间参观校园公告,明确规定要登记入校参观,校外人员须每日8时30分至11时30分和14时至17时在东侧门持身份证排队入校,过时不得进入。而在有着“最美校园”之称的厦门大学也发出通告,从本月14日起至9月11日,思明校区不对游客开放,理由是“因校园环境提升和房屋、围墙、道路维修改造”,其实,今年暑假伊始,厦大已实行限游措施,每天群贤门限300人、大南校门限700人。而在中山大学,校门口的一块“温馨提示”牌也挡住了游客的步伐,上面写明“教学科研场所,请主动示证,谢谢合作”,校方解释,这个“证”不是身份证,特指校园卡或学生证。
有效管理成本过高
“好不容易带孩子大老远跑来,却被下逐客令,大学校门真的那么难进吗?”面对家长们的质疑,大学也有一肚子苦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大学游是大学向社会开放资源,以及让参观者了解大学、体验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的大学游变成了景点游,还成为一些机构的商机,参观者并没有真正去感受大学的学习生活,而这样的大学游也增加了大学的管理、维护成本,甚至冲击了大学的日常秩序。例如,南京林业大学抱怨说,研究生们为了做科研课题,在校园内种植了一片实验竹笋,但这个项目做了好几年都没有做成,原因就是一旦有小竹笋冒芽就会被游客挖走。还比如,曾有一游客进入了本市某高校,因自己的不慎而跌落湖中溺亡,死者家属与校方缠讼持久,极大牵涉了学校的精力。
双方利益都需兼顾
大学游现在几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校方敞开校门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还是受困于管理成本和治安保障力量,对游客多、人员杂、秩序乱有些束手无策。但近日网上的呼声却又多是站在游客的角度来评判是非曲直。一方面只有暑假里家长才有空带孩子到各地名校参观;另一方面高校也正值放假,要更多地安排人力维持秩序,要更多地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甚至食堂,也不太现实。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陆瑜芳说,大学游对高校来说是做好自我形象宣传的很好契机,对游客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来说,也是走进高校、认识高校的重要途径,有着很大的社会效益,关键是两方面的需求都要切实平衡与兼顾好。高校成本、人力有限是事实,那么能否充分利用好志愿者的力量,能否更多地开发一些网上三维景观、虚拟导游等供游客使用,高校不妨开阔些思路。此外,对游客的管理是否也可以借助相关的专业旅游机构,尽可能开辟网上预约平台等,也是大学游所要面临的创新点。 (首席记者 王蔚)
原标题:国内多所名牌大学推出限客令 游客抱怨门难进 高校苦于管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