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只是人们的御寒材料之一,我们这里不讨论棉花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只谈谈在棉花之外,古代人还用什么手段帮助取暖,使自己能够安度寒冬。
首先是有一处庇护之所,比如房屋、洞穴或者游牧民族的帐篷。
这些地方可以帮助人们得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遮挡寒风和霜雪,再与柴草等取暖材料相结合,能让人体周围保持一定的温度。另外,我们的古人很早就知道制作席子铺在地上,让人体与潮冷的地面隔绝开来,有利于保持体温。后来有了床铺和火炕,保温的效果就更好了
其次,是利用植物纤维或者动物的皮毛保暖。
在这方面,游牧民族的方法比较简单、有效,就是利用羊皮、羊毛等御寒。狩猎民族使用兽皮、兽毛,比如熊皮褥子、狼皮褥子等,也能有不错的取暖效果。当然,这些东西的体感舒适度就比较差一些。
农耕民族一般是利用植物纤维来保暖,汉字中很早就有了“衾”“被”等文字,都是睡觉时保暖的用具,一般使用麻、绵絮、棉花、蚕丝等等材料制成,也可以把鸡毛、鸭毛、兔毛等收集起来,制成保暖的衾被。考古实践中也发现了秦汉时期丝制的衾被。
再比如,清朝时的北京城里有许多的乞丐和流浪汉,居无定所,冬天里缺少御寒的衣物。当时有一些富人做善事,开放一些火房,夜里供给这些人取暖,免得冻死,不收钱或者象征性地收一文钱。
也有一种营利性的取暖场所,名为鸡毛房,就是一间大房子,地面上铺一层鸡毛或者稻草。乞丐们每晚要交三文钱,直接睡在鸡毛上,取暖效果一般,但起码不会冻死。早晨起来走出去,满身满脑的鸡毛,样子十分可怜。
最后,是凭借自身的机能来御寒。